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护理(720201)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基本学制
3 年
四、职业范围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医疗、卫生、康复和保健机构等,培养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能型卫生专业人才。
(二)培养规格
职业素养 :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重视护理伦理,自觉尊重护理对象的人格,保护护理对象的隐私。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医疗安全意识,自觉遵守有关医疗卫生的法律法规,依法实施护理任务。
3.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珍视生命,关爱护理对象,减轻痛苦,维护健康。
4.具有较好的护患交流与医护团队合作能力。
5.尊重护理对象的信仰,理解护理对象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观念。
6.具有从事护理工作的健康体质、健全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专业知识和技能:
1.具有护理专业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和技能。
2.具有基础护理的理论知识,规范、熟练的护理操作能力。
3.具有临床护理基本理论知识,规范的专科护理操作能力。
4.具有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解决常见护理问题和安全给药的能力。
5.具有对护理对象进行健康评估、分析和解决临床常见护理问题的能力。
6.具有对护理对象进行病情变化、心理反应和药物疗效的观察能力。
7.具有病室和护理对象管理的基本能力。
8.具有初步开展社区护理、进行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的能力。
9.具有对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进行评估并实施护理的能力。
10.具有初步对传染病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能力。
专业(技能)方向--急救护理
1.具有急救护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有初步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基本能力。
3.具有操作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输液泵、除颤仪等仪器的能力。
专业(技能)方向--社区护理
1.具有社区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2.具有进行社区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3.具有对社区常见慢性病和传染病患者进行社区管理与护理的能力。
专业(技能)方向--老年护理
1.具有老年生理、心理、日常生活护理等方面的知识。
2.具有对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对老年常见病进行防治与护理的基本能力。
3.具有对老年人进行自我健康指导的基本能力。
六、教程设置及要求
(一)教学时间安排
1.时间分配: 三年安排156周。其中课堂教学(理论课、实践课、见习或实习和讨论等)70周,毕业实习32周, 护士资格证考试考前辅导8周,复习考试8周,集中教育(入学教育、军训和毕业教育)2周,假期36周。
2. 学时安排:每个教学周为5天,每周教学总学时34学时。
(二)课程设置与学分计算
1.课程设置 由5个模块构成: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技能课模块(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选修课程模块、综合实训模块、毕业实习模块。
2.学分计算
(1)必修课程18学时1学分。
(2)选修课程每门1学分。
[公共基础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6学时。能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过程;明确中国特色的显著优势,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认清自己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达发展目标中的历史机遇与使命担当,以热爱祖国为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健康成长、成才报国。
2.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36学时。能结合活动体验和社会实践了解心理健康、职业生涯的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养成自立自强、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提高应对挫折与适应社会的能力,掌握制订和执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提升职业素养,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3.哲学与人生:36学时。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4.职业道德与法治:36学时。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5.语文:144学时。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6.数学:128学时。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7.英语:128学时。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8.体育与健康:144学时。通过学习与训练,对学生传授一些职业需要的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体、心理、道德和品德的全面发展。
9.信息技术:108学时。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大纲》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10.公共艺术:36学时。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教学大纲》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11.历史:36学时。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养成职业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时事报告:36学时。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国内外的重大时事,并了解这些时事发生原因和其重要影响。
13.创新思维与实践:36学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
14.劳动教育:18学时。通过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及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提高劳动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做好校园环境秩序维护,培育社会公德。
详细内容请下载查看